首页 > 职业资格  > 

《琵琶行》的教案

2023-03-12   来源:万能知识网

《琵琶行》的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琵琶行》的教案1

教学目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理解积累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背诵全文;

分析白居易的性格

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感受“声中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长恨歌》缠绵悱恻,《琵琶行》沧海桑田。

二、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白居易的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四、字词

予(yú)倡(chāng)女贾(gǔ)人

荻(dí)铮(zhēng)悯然(mǐn)

转徙(xǐ)浔阳(xún)捻(niǎn)

抹(mǒ)挑(tiǎo)六幺(yāo)

舫(fǎng)教坊(fáng)红绡(xiāo)

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

霓裳(nícháng)钿头银篦(diànbì)

五、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六、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思考: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骤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六、人物形象分析

七、拓展阅读

《琵琶行》的教案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琵琶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图片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3、对比欣赏: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阅读提示]

《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

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琵》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四、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诗人

年少时:欢乐、风光年少时:欢乐、得意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时: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伤迁谪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江州司马:孤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小结:

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六、课外拓展: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八、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九、教学反思:

思得:对比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鉴赏文章。课外拓展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思失:本节课的容量有点大。

思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

《琵琶行》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

难点: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等方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处境,进一步理解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二〉教学过程

1、听诵读录音,了解课文梗概。(用一句话概括)

2、诵读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写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诵读相关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1)找出写诗人当时处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

(2)诵读相关句子,结合课文注解③,再作一些关于作者身世的补充。

5、两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原文诗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沦落”含义,并结合以上(1)、(2)点进一步理解两人“沦落”的具体表现:

琵琶女:年轻貌美、技艺高超、欢笑作乐——年老色衰、冷落飘零;(怨)

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谪居卧病,凄凉落魄。(恨)

为下一步理解两人能产生共鸣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2、领悟琵琶女通过音乐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略写;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详写;第三次是明写,略写。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提问、思考:

①描写景物句子的特点及作用:萧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琵琶声的情调触发了主客的心情)

(3)学生诵诵第一段,体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娴熟、传情,并进入状态。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琵琶女演奏,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以及怨怨恨之情。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具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

(3)鉴赏诗人表现乐曲情调的的手法

①找出琵琶女演凑的句子,并说说演凑的内容。

②在演凑之前,诗人先写琵琶女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③具体找出描慕声音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说说有何作用,并诵读相应句子。

④说说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变化。

(4)末句“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余音的境界中。

(5)学生诵诵第二段,进一步领会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5段。

(2)作者写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一、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5、讨论:

(1)两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①琵琶声优美动人;

②遭遇相似,心灵触动。

(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四〉作业

学生诵读第二段,进一步领会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以及蕴含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韦首建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