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天天时快讯】民生问题包括哪些(2)

2023-08-26   来源:万能知识网

目前民生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增加对财政的投资,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性科技企业;在工作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凡在首位;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要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其次还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资料图片)

3、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的调节,把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具体措施有: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健全的考核责问机制。

4、抓紧制定和落实城市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比如旧城改造,包括街道拓宽和街区改造,这类拆迁一定要给小店小铺安排新的营业和生产场地,居住居民一定要保证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新搞开发区或另辟新城的拆迁一定要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给他们创造过上小康生活的条件。

5、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有年度计划,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在执行中定期查进度、查效果、查责任。确有成效者,应予肯定;成绩优秀者,应予重用。对解决民生问题不负责任者,教育后仍不改者,应予以撤职或降职;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者,应予查处。

民生问题包括哪些 [篇3]

研究与关注民生问题,在于更好地解决和改善民生。因此,对策问题就成了研究民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所在。民生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思考。

刘国-军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构建完善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制度保障。一是强化“民生为本”的思想共识;二是健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财政体制;三是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四是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五是把民生问题纳入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六是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陈颐提出,应当遵循积极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建立由老年福利、残疾人福利、教育福利、医疗福利、计划生育家庭福利和住房福利组成的社会福利体系。赵东波等人则进一步提出,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扩大公共产品的覆盖面、保证公共产品使用上的公平性、提高民生福利要量力而行,不能走“福利主义”路线,要推动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黄宗良提出,民生的改善必须以扩大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扩大人民民主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建设。曹文宏提出,要把民生问题提到政治高度,构建一种民生政治模式。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和满意指数来取代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数,把民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提高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

黎映桃提出,从政府管理学角度来思考,一要转变政府发展观念,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二要革新政府具体制度,即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绩效制度;三要构建主动应对民生危机的机制,即民生调研机制、民生预测机制、民生预警机制。

(五)民生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几个问题

1.关于民生概念的阐释与内涵的界定。民生概念的不同释义在于研究者的视

角不同,有的着眼点是民生的内涵,有的注重民生的状态,有的着眼于民生的本质,从方法-论角度讲有的注重理论演绎,有的是突出实践考察,都有其可取之处。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民生概念的权益说与根本利益说更多地被接受和引用,原因在于:一是指明了民生问题的根本。民生并不仅仅局限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基本需求的满足,更包含了民众社会地位的落实以及未来发展的实现。二是囊括了民生丰富的内涵。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民众生存、生活与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对民生的关注也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三是指明了民生的主体。民生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并不是特殊层次的群体。关于内涵界定和组成方式问题,多层递进说较多地被认同。首先,它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实践性。民生内涵是具有递进性的,这为民生建设中如何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提供了学理依据。其次,民生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新特点去把握、驾驭和推进。

笔者认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民生应该包含三个基本层面的含义:其一,民生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问题,因此,民生的内容应包含民生供给的产出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两个层面,应强调社会制度建设,尤其是社会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其二,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的内涵和改善民生的方式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其三,当前我们强调的民生是立足于总体小康基础之上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对应的更高水平的民生,其内涵的丰富性、立足点的高起点性、着眼点的前瞻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民生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上升为以物质层面为基础、以精神层面为支撑、以制度层面为保障的系统工程。立足于这一认识,对民生的概念解释与内涵界定就会更趋合理和恰当。

2.关于民生问题研究视野的局限性。一直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对民生问题给予

了莫大的关注,也投入极大热情和精力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笔者所言的研究视野局限性问题,主要是指当前的研究仍然更多地表现为眼睛“朝内”和“朝上”。

“朝内”,是指当前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对中国社会的一些面上问题、具体问题、细节问题,如衣食住行、入学就业、就医社保等的描述和推论上,而且纸上谈兵的学院式研究仍占主流,成果的转化问题没有落实,或者原本就缺乏可操作性的从深层次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果。同时,当前的研究缺乏世界眼光,对国外民生问题研究的现状,如国外当前民生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关注不足,对国外在各个发展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和把握。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出现低水平劳动和重复性劳动的问题。

“朝上”,是指学者在民生问题的思考方式上,多是自上而下,从执政者层面与宏观制度上来思考,很少自下而上,以民众为起点来思考。这样的思考方式多少会受研究者自身的“体制外”身份的局限而得不到突破。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制度的责任负担过重。其实,作为利益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有能力承担民生建设责任的。他们既是民生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从这一出发点考虑,民生问题的研究思路就会拓宽很多。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明确的问题,一是作为利益主体的民众是有不同阶层区分的,弱势群体是民生问题要解决的重点,但他们不是民生的唯一主体;二是培养民众的民生意识以及辨别力,即努力发展文化民生;三是相应合理的制度设定,也会为民众参与民生建设创造机会,同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四是文化民生的发展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时,要谨防文化殖民,量力而行。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是一个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