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讯: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和反思
- 1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和反思
- 2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和反思
- 3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反思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资料图)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和反思2017-09-05 11:32:36 | #1楼回目录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10%~15%的NaOH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多媒体材料:课件:(1)水的电解示意图(2)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13个小组,每组4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V正极:V负极=1:2。
(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1
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我们叫它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首先必须是化学反应,而且要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练习)判断是否为分解反应
(1)蒸发食盐水
(2)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四)多角度分析实验
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限于表面,而应从多角度分析,深入思考。(1)从能量角度
(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
(3)从微粒的角度(此时将很多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无所适从)回答:
(1)水吸收了电能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我们不仅得到了所需要的千千万万的新物质,而且也可以吸收或释放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或储存。
(3)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五)得出化学变化实质
水通电时,水分子里面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开,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
水通电时分子变成了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
水加热时,分子没变,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
四、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从课堂气氛来看很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合作进行的很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纸片模拟微观世界中水的分解与合成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很大提高。
2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和反思2017-09-05 11:31:25 | #2楼回目录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崔明英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10%~15%的NaOH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多媒体材料:课件:(1)水的电解示意图(2)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13个小组,每组4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V正极:V负极=1:2。
(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1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反思2017-09-05 11:31:18 | #3楼回目录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案例反思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前后共出现了百余个概念,且大多概念相接近,具有交叉、包含关系,区分不很明显,学生掌握起来很容易混淆,特别是农村初中化学知识薄弱,基本素质较差,所以要完成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比较困难,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溶于水时离解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元素”概念的++
教学中,元素只与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有关,他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氧元素:无论是水中的氧也好,还是二氧化碳中的氧也好。都是氧元素,原子核内都带有8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内质子数都是8。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矗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教学中注意分类归纳,形成概念体系
在学习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物质分类的概念后,教师要边教边让学生梳理上下位的关系,逐步形成知识间的关系网络,并渗透分类思想。如在“单质”、“化合物”的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出了下列的两组物质:A:氢气、铁、碳、硫粉、氧气,B、水、二氧化碳、氯化钾、高锰酸钾、氯酸钾。让学生讨论:①这两组物质的实质是什么?②它们在组成元素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学生了纯净物和混合物后,通过讨论很易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它们都是纯净物。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回顾元素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得出:A组
物质的组成元素只有一种,B组物质组成元素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最后学生得出了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这样学生对单质和化合物的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同时又矾固了“元素”这个概念。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