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3)

2023-02-14   来源:万能知识网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1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相关资料图)

15.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

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8.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9.完全竞争: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0.完全垄断: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21.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22.寡头垄断: 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23.洛伦兹曲线: 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

24.吉尼系数: 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25.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6.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27.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28.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29.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30.国内生产总值: 即gdp,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31.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本国公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

32.国内生产净值: 简称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33.个人可支配收入: 简称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34.消费函数: 以c表示消费水平,y表示国民收入,则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形式为:c = c(y),这一函数被称为消费函数。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大小的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高;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35.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每单位收入的消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apc=c/y.它说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状况。

36. 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mpc=△c/△y.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则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费的增加量。边际消费倾向说明了收入变动量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的情况。一般地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37.储蓄函数: 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费之后的余额,因而储蓄函数可以由消费函数得到。假定s表示储蓄,于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s = y ╟ c(y)= s(y)

38.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与政府购买支出的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39.流动偏好陷阱: 流动偏好陷阱又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了的。它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40.is曲线: 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

41.lm曲线: lm曲线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特别地,对应于投机货币需求处于流动偏好陷阱的区域,在lm曲线的左下端也有一段曲线接近于水平。lm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货币市场上一个特这一的均衡状态,而在lm曲线以外的点,经济处于失衡状态。

42.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治本平在使用期限内与其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43.通货膨胀: 一般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44.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45.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4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都是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47,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

48.汇率: 是指 使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49. 对外贸易乘数: 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或者说定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50.资本 ╟ 产量比: 哈罗德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和总产出y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 = vy.其中,v被称为资本 ╟ 产量比。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数量不能相互替代,因而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资本量保持不变,因而资本产出比v是一个常数。

51.经济周期:一般把经济波动及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称为经济周期。

52.加速原理:是说明国民收入或消费量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53.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 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54.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55. 国际收支: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对外国的全部经济交往所引起的收支总额的对比。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