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2023-01-14   来源:万能知识网
  1. 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2. 2《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3. 3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和反思

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我启发三次学读信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2017-09-17 05:00:17 | #1楼回目录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这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文章内容简短,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是教学生学会付出,学会奉献的最好范本。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背后浓浓的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体会父子亲情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和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如,教“儿子忙着栽花”这一片段,师引导:“儿子来到父亲身边后,他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说说读书收获。接着师再引导:“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儿子爱父亲?”指名学生读书,其他学生找重点词。当学生找出“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语时,再问:“从这些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已的感受读这一段。

再如“赏花”部分,我让学生想象当高尔基站在院子里时,看着满院的花草,他的心情会怎样?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高尔基现在的愉快心情及满足感?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师生评价,最后全班齐读。在学生不断的练习中,高尔基愉快的心情及满足感自然而然地就出现在了学生的朗读声中了。

2、联系实际感悟“给予”

让学生联系实际来感悟文本,把自已的情感带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与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最佳途径。如,高尔基给儿子的那封信中,他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对儿子的爱升华到更宽泛、更崇高的境界。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给”,什么是“拿”,我启发学生先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已的感想。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同桌说一说我们自已的哪些行动或行为算是“给”。最后在班上交流自已对“给”和“拿”的理解。交流汇报时,有的学生说:“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一种‘给’。”也有学生说:“我在班上做好班里的卫生也算是一种‘给’。”“在公交车上让座也可以称作‘给’。”更是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插嘴抢道在七嘴八舌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突破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3、展开联想拓展练习

读书贵有新得。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所悟到的内涵来指导自已的行动,提高自已的思想觉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本学期,针对学生习作水平低的情况,我年级组确定了“立足文本,拓展读写”的研究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能联系所学知识,写下自已的所感所悟,通过多动笔以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了要求:“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教育的用心良苦,如果你的父亲也给你写了这么一封信,面对父亲的谆谆教导,你打算怎么给父亲回信?”先让学生联系信的内容说一说,再要求学生把自已的想法以回信的形式写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写信的格式。在学生们的回信内容中虽然没有看到很出色的文采,但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对“给”和“拿”的深刻体会,知道付出比索取快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2017-09-17 05:01:50 | #2楼回目录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后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两件小事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链接了起来。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的浓浓的父子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我采用的以问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闭上眼睛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千言万语都在这封信里,这封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启发三次学读信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例!接着让学生理解两个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指明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缺的道理。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我相信我班的孩子们能从生活的小事中体会到要“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缺的道理。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在于“写信教子”这一部分讲齐读的多,应让学生进一步的逐个体会父亲那种教子的苦心。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和反思2017-09-17 05:01:47 | #3楼回目录

教案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蒋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学生试背诵。(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

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5)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为什么?(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试背诵。

三、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他为什么这么说?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龋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四、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板书: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儿子高尔基

栽花赏花

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回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学反思:在教学“写信教子”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含义,从而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但付出的快乐还理解的不够。

接着就进行拓展延伸,要他们联系实际,说说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加深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学生们讨论热烈,但单独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他们都已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时间关系,准备的小练笔:给父亲的回信,只有课下布置成作业完成。针对这节课出现的问题,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备课的完整,多考虑知识点的深度。上课运用多种方法调动

学生思维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