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 1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 2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 3如何正确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当时的地主对农民剥削压迫已经威胁到农民的生存,骄奢淫逸的气息导致起义的团体由盛转衰很快就被灭亡,当陈胜在打江山是民心所向目的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这就是我在陈胜这位历史人物上得到的历史教训。
(资料图)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2017-07-09 12:40:42 | #1楼回目录
陈胜的成功与失败
09自动化王伟14092101393
第一个封建王国——秦,它曾经名噪一时,疆域开阔,还修筑了古代最伟大的奇观—长城。按理说,它带给了社会福音,可为什么它会被灭亡呢?历史的分久必合原理我们不去探究,而导致秦朝灭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嬴政的残暴统治——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暴政。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顺应民心,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反抗秦朝的残酷统治制度,它具备成功的必备要素:天时、地利和人和。“乱世出英雄”,在那样以杀戮取胜的时代,陈胜吴广为了摆脱秦朝的水深火热暴政,带领农民起义,他们当之无愧的被人尊称为英雄。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可以说“功在当时,利在千秋”。所谓“功在当时”,起义让当时被押解的九百多人没有白白去送死;“利在千秋”,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秦朝的灭亡是和他们首倡起义的功绩分不开的。
陈胜起义的成功,却没有给他带来好的下常在起义的第六个月,陈胜落得在逃跑路上被车夫设计杀害的下常为什么,一个为了广大受苦的人们谋福利的人却被人民所杀害呢?
从阶级和矛盾两方面论述陈胜如下: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陈胜等人领导起义的是必然的。当时的地主对农民剥削、压迫已经威胁到农民的生存。农民为了维持生存,摆脱剥削压迫就不得不起来反抗。恶劣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民起义的社会意识,此时陈胜的出现,正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需要。这时陈胜带有农民阶级的性质。
然而起义失败也是必然的。随著反秦斗争的开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听陈胜节制,甚至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局限于起义军领导者陈胜等人政治素质,没有一般的阶级斗争、政权建设、招募人才的知识,更缺乏统率军队、运筹帷幄、统兵作战的基本战略和策略头脑,只靠一呼而起,顺其自然,这样,无论如何是难以逃脱失败命运的。起义军里从大到小的
官员都被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还没有推翻压迫他们的阶级就开始享受,开始骄傲。开始寻找他们压迫的对象,忘记了自己所处的阶层。这时的陈胜带有地主阶级性质。
在矛盾这一方面来说,陈胜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
从陈胜作为邕农在田地里耕作、自己辛苦所得的成果被他人剥削到起义前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作为被统治阶层亦被剥削阶层,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不断积聚最后爆发出来让他领导了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社会制度下的这场必然赢得广大响应的农民起义运动。
可是在起义小有成就的时候,他做为领导人衍生出了统治者的心态。骄奢淫逸的气息导致起义的团体由盛转衰,很快就被灭亡。当年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也死于车夫之手。何其悲哀。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当陈胜在打江山是民心所向,目的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以一个正当的理由去打仗,是被广大群众所拥护的。但是在他守卫江山时,忘记了曾经自己的痛,反而加剧了群众的痛。他的心离民越来越远,最终也逃不过面对财富所增长的奢侈浪费的命运。钱是罪恶的来源,它给了他腐败的资本,最终落的被人杀害的下常
范仲淹说:“生于忧患,死于安逸。”陈胜,是最好的代表。他的失败是因他过着安逸的生活,只顾自己享乐导致的。对于,现代的社会,没有古代那么多的杀戮,却也并不是平静的。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全球基于平稳。但在平静的表面下,各个国家,都蓄势待发的发动着第三场世界大战——能源大战。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一件接一件,船只被撞,船长船员被扣押,这一系列的矛盾都是为了竞争能源。看似和平的社会,却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要以为这是个安逸的社会,殊不知,安逸是死亡的前夕。所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充实自己,关心实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合为一体,做这个时代的一位积极分子。这就是我在陈胜这位历史人物上得到的历史教训。
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2017-07-09 12:41:16 | #2楼回目录
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1)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进行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可以考虑以下一般要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2)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检验的标准。(3)注意历史人物的阶级实质。
评价历史人物的最主要原则:实事求是。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下面就如何评价秦始皇略述一二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秦始皇)当政的时代有几个基本特征;(1)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阶段;(2)民族联系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阶段;(3)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初步发展阶段;(4)人民群众渴望统一和安定。
据此,结合教科书陈述,可按历史活动的两个阶段(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可按他历史活动的正负属性,边述边评,也可先述后评,最后给秦始皇以历史定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政治家,功大于过)和阶级定位(第一个封建皇帝、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具有剥削压迫人民的局限性)
请注意:五册书中的历史人物,如就总体评价而言,大体可以此为参考。
如何正确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2017-07-09 12:40:09 | #3楼回目录
如何正确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研究?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论”与“正统”(正名)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二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为政”与“为文”加以区分。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
三是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或主观进步性加以区分。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为过。“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四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