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教育 >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论文

2023-04-27   来源:互联网

同课异构是一种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论文篇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浪潮中,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意志力等因素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不是由学习结果优劣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能力的培养。所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笔者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和观念。

日前,学校组织了一次师徒“同课异构”观摩课,是指结对的师徒针对同一学科的同一个文本进行自由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交流教后反思等。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师徒针对同一对象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首先由孟亮老师上一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前先有教师发放本课的学案,然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解决学案中的一部分内容,接着小组解答问题,对于重难点知识,孟老师有侧重的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收益较好。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形成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呢?现就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做以下几点说明。

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活动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读、演、辩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习民主教学,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中去品尝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实现自笔者的需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读活,激活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授之以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问题巧妙的发问,创设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笔者相信,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必然从回答问题开始。学有所得,在讲解完曹操和李逵人物分析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段落和描写方法进行仿写,所谓“旧瓶装新旧”,让学生既掌握描写技巧,又能写出新意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何为魅力课堂?凤鸣山中学校长龚熊飞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这就是一所名校的特点,可见作为教师要从事有道德的教育,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笔者们的下一代,尊重属于他们的兴趣、个性、可爱和天真,包括尊重他们含苞待放的思想和情感。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们要与学生同呼吸,同高歌,同悲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愉快、自由。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就是课堂上的情趣、生机和活力,最缺的是学习的精神气,最缺的是一种最懂学生生机盎然地去学习的力量。语文教学时注重过程品质的教学,所以笔者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尊重学生的快乐与积极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也即是将语文课堂由“知识课堂”变为“生命课堂”、“魅力课堂”,这也是笔者校办学理念的体现。

三、创建学生激励机制,重视多元化评价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简单的形容反应出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缺乏科学性,还压抑了学生的活力和自信心。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大胆的创建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心。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一次,笔者则加分一次,一个同学就代表一个组的见解,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则为一个整体。再者,凡是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笔者毫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语言,让学生学有所乐,能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功。在作文批改时,笔者积极的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用最平实可亲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久而久之,笔者的学生不仅喜欢上了笔者,更喜欢上学笔者的语文,并乐于探索、搜集。

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合作

新课堂要求,学习目标是由重知识到重能力,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长责任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相互探讨帮助。课堂上,由于笔者明确了学生各自的分工,要求各负其职,所以成绩好的总是能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总能转换自己的角色,这样下来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语文课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也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有事干、都动手动口的目的。尽管笔者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方法去研究,但要求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体会,总结自己设想、做法的优缺点,最终得到相互交流的经验体会,共同归结得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性,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新课改革下,教师要做好的是把握好教材,为学生提供舞台,让孩子们在舞台上尽情的起舞,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是一个小舞台,而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未来里能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才是真正的大舞台。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论文篇二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语文课堂案例分析是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笔者以“一人一课多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为,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对比分析,教学的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

一、传统的“讲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厌学现象。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少,除了看过《西游记》这本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小说外,对其他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即便接触过这部作品的学生,也因为小说篇幅长,文字晦涩而选择了放弃。另外,该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的问题。对于不感兴趣的人和事,在情绪上显得相当叛逆和消极。笔者根据普通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情绪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提到,只有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讲授才是最有效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专门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又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想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注重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笔者首先以“你是否看过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作为导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当问到“为什么要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语言,如“耍大牌”“装神秘”“摆谱”等,对此,笔者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表扬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受到鼓励,学习的情绪就来了。另外,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如“王熙凤算是一个美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林黛玉”“你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穿着大红大绿的人”,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在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中学生逐步接近教学主题。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王熙凤和林黛玉二人的肖像分析上,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比较轻松,师生关系很和谐。

(四)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对该班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这种上课的方式。共有47名学生参与调查,这些学生都投了赞同票。理由是:教师的讲解细致、生动、清晰;教师边讲边问,不容易分散注意力,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这个教师,所以喜欢她的课;不想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用做什么费心思的事,所以喜欢听教师讲。

通过学生的反馈,明确了本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笔者通过细致、全面、清晰的“讲”,使学生对文本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状态上表现出不排斥,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出现不良的学习行为,这堂课是有效的。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予以鼓励,尊重学生的想法。对教学适当降低难度,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不事无巨细地“满堂灌”。

3.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就是知识库与资源库,如果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取而用之,收获也是巨大的。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尊重、信任、鼓励必不可少,时常对他们予以表扬,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增加其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讨论法

(一)教学对象及其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尖子班学生。他们基础较好,学业成绩比较突出,有一定的阅读量,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喜欢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简述

通过课前学情调查,笔者发现该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或两部。问及是否看过《红楼梦》时,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对其比较感兴趣,在初中时就认真阅读过,对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和情节比较了解。其余学生都是因为觉得《红楼梦》无趣而放弃继续阅读。笔者通过课前预设问题,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如下:

1.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

2.王熙凤初见林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

3.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初见林黛玉,从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中,看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5.林黛玉的肖像(眉目、神态、风韵)有什么特点?

6.对林黛玉肖像的描绘为何不似写王熙凤那样极力铺陈渲染,而只是简单勾勒?

笔者在课前预设了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学。其实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要求学生在堂上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时,学生表现得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人比较少,甚至还出现了对文本的误读,如“林黛玉在王熙凤的心中不是很重要”“王熙凤很做作、轻浮”等,这些都是不熟悉文本,妄作评价的具体表现。当问及第一个问题“为何将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林黛玉见了众女眷之后”,学生就把教辅资料上那些程式化、书面化很强的语言搬了下来。过分依赖教辅书,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以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答案很空很泛。当问及第二、三个问题“王熙凤初见黛玉,为何表现得如此放诞无礼”“透过王熙凤的肖像(头饰、服装、眉目)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时,学生陷入沉默,课堂出现较长时间的冷场,笔者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时,如“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为什么表现得同别人不一样,她到底是什么用意?”学生的回答是“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逢迎贾母”。回答依然是对文本最表面意思的概括,根本没有触及到最本质的东西。王熙凤为什么察言观色?为什么逢迎贾母?学生不清楚要从这个角度来答。还有问到“从王熙凤的眉眼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时,学生的回答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比较凶”,但是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写“王熙凤的凶”,学生无从回答。必须得经过教师的多次引导,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所以,堂上讨论的环节进行得并不顺畅,而且一大半时间都得依靠教师。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发现这节讨论课其实上得并不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科学的预设,就没有全新的生成。笔者在课前预设的几个问题,只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个片段和内容,是单维度的,不够灵活也不够开放,预设的弹性很小。学生在没有对文本进行认真解读的基础上,只是片面地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这实际上已经是把学生的生成空间给局限住了。教学中的生成源于预设,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方向和成效。

2.将文本“孤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在预习时,主要依据笔者预设的几个问题,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相关材料,手头上就只有教材和教辅资料。学生自身没有太多积累,课前又没有充分的准备,匆匆预习一下就要展开讨论,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讨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只是为讨论而讨论,忽略了课前更为重要的储备知识的过程。没有对学生搜集资料做具体指导,没有将文本内容做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狭小,手头上的材料又不够丰富,在课堂上自然无话可说。

通过两次对《林黛玉进贾府》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比较,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在动态的过程中调整教学行为方式可以达成最佳的课堂效果。“同课异构”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连续、有序、动态的过程。课堂新的生成实际也都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前一教学行为产生的效果会直接影响下一教学行为的再实施。教师就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多向、循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教条、死板、沉闷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灵活应对可能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高中语文同课异构论文篇三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在相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教学结构来进行针对性教学,课程设计的形式与模式是受上课学生的各方面条件影响和限制,而教师的授课手段和方法随着学生条件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同课异构”教学方法旨在要求教师灵活变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来进行教学体制和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一、“同课异构”基本概念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在于“同”与“异”的区别,也就是说,“同”是基石,是教师授课的中心与宗旨,是教师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风向标,一切形式的教学手段都不应脱离原始的课程宗旨,而“异”则允许了讲课内容多样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同”是基础,但“异”则表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个性化表达和改革是被鼓励并且提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受到尊重,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需要的手段是不同的。

例如在课文《琵琶行》教学中,在故事发生的时代,琵琶女的故事是值得同情的,是人们唏嘘感叹的对象,同时弹奏琵琶的高超技术也是人们所欣赏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生的思维发展已经趋近成熟,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看出琵琶女性格的软弱、不懂人情世故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才会导致琵琶女的悲惨境遇,而有的学生指责琵琶女的做法不够周全,既然“嫁作商人妇”,就不应当出来卖艺,为过路人演奏。学生对课文个性鲜明甚至嘲讽辛辣的点评都是允许并且可以理解的。

在“同课异构”教学中,课程内容是骨架,是整体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语文课程的主导,而课程的结构设计是语文课的“灵魂”,相同的骨架因为有了不同的灵魂和精髓而有了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中心释义。

二、教学中对“同课异构”的几点认识

1. 同课异构模式能够彰显教师风格、刺激教学体制改革

不同的教师,教学模式和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环节利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化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和长处,教师必须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不同,把握住共性、利用好不同。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全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字字珠玑,将汉乐府名曲演绎得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因此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例如有的教师将《琵琶行》上成朗读课,课前有背景铺垫,课中配乐朗读,分角色,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读出节奏,读出重音,告诉学生读诗歌简单化处理有“三招”,可赶上播音员:第一招配乐;第二招读出重音;第三招读出感情。有的教师把本诗改编成歌曲,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歌词中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情感,而有的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将文章内容改编成话剧,设计出不同的角色,鼓励学生演绎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感情和境界,拓宽思维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2. 同课异构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包容、个性与理解

在教师运用同课异构方法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筛选与分析,设计推理出最为合适和科学的教学策略,开发出紧跟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这种多视角、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推敲,允许学生之间存在最大化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得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最为灵活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刺激自身思维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差异性,可以是对课文重点的倾向不同,也可以是对学生授课手段的不同。

例如在讲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不同地域的学生在接触当地的古民居的同时,对其他地域的建筑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建筑和对中国文化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就是利用相同的教材内容而采取不同的课程构架。

3. 同课异构能够反映人性化教学理念

一切课程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与重心,是教师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设计的根本对象,传统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开展的任何形式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作为骨架,将学生的需求与诉求放在第一位,最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性化教学的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教育背景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遗传因素以及家庭氛围的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同课异构教学手段的存在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学生在差异性的教学中体会到了被重视的感觉,因而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被大大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庄子的《逍遥游》,教师在讲解这堂课时应当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进行框架设计,比如就庄子的生活态度开展辩论会等等,学生在彼此不同的意见交流中自身思维也会得到拓展,而当学生的观点一致时,教师可以列举出不同的观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思想和思维境界。

总的来说,同课异构是一种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基于这种教学方法的课程设计是符合当今时期学生的心理状态与需求的,而教师在这种多元化、多维度化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学体制和风格也会随之发生变革,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开阔学生视野的必经之路。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