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飞:加强标准化工作 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外汇安全征信权益贷款
合理配置的关键工具,标准则是保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健全绿色金融市场急需标准支撑。明确“绿色”相关概念涵义,确保市场主体在统一标准约束下开展绿色金融活动,是绿色金融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的前提。高质量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是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的制度基础,是满足绿色低碳转型对金融服务全方位需求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需以标准为桥梁。标准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共同语言”,对推动跨境绿色投融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作为绿色金融理念先行者和国际合作倡导者,应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达成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共识,增强标准兼容性和一致性,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产品和市场认可度。
支持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不仅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同时为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需要标准引领创新。以创新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助推创新发展,共同促进数字技术在金融业深入应用,带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业务模式及运营模式再造,构建协同发展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体系。需要标准完善治理。强化标准对金融数据全流程合规和监管规则体系的技术支撑,丰富金融数据治理工具箱,从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规范金融数据开发利用与融合共享。需要标准保障安全。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数字技术应用的永恒主题,要发挥标准柔性规范作用,从技术、业务、伦理等方面强化新技术金融应用中的风险防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为金融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标准在联通国际经贸活动、开展国际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深入多元,全面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既是把握制度型开放新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金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职责所在。在制度建设上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支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服务金融各领域稳妥有序开放。在机制建设上深入践行多边主义,以体系化、规范化的国内金融规则标准为依托,完善金融标准国际化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共建共享生态。在体系建设上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标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外金融标准体系包容互鉴、融合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金融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毅前行、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金融标准为民利企走深走实,奋力谱写金融标准化发展新篇章。
金融标准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和标准化工作的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服从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贡献标准力量。始终坚持标准为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强化金融标准化工作人民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制定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市场制定标准为民利企价值导向,确保金融标准化工作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根据国家标准化有关规章制度,健全由人民银行统筹金融领域标准制定、发布、实施及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金融标准化工作依法合规开展。确保金融领域标准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化发展总体布局,做好标准与重大金融政策衔接配套,持续优化金融标准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规范金融团体标准有序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各类标准协同发展。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原则,按照金融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必须由金融管理部门或持牌金融机构牵头制定的有关要求,确保标准建设符合金融业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金融标准实施应用,探索开展标准验证,提高标准研制科学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金融标准化规范发展水平。
全面落实《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构建更加科学适用、结构合理、开放兼容、国际接轨的金融标准体系。辅助金融管理。加快研制金融业综合统计、风险监测预警、交易报告等标准,推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数据、消费者保护等标准建设,持续完善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标准体系。服务金融市场体系构建。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结算、征信链、信用评级等金融基础设施业务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资本市场数据标准体系,完善人身财产保险和科技保险标准。支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债券信用评级、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等标准供给,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建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引领金融数字生态建设。增强物联网技术、信息系统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账本、数据中心智能运维等金融科技和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供给,强化金融网络安全标准防护,加快金融业信息化核心技术安全可控标准建设,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加强标准体系国际适用性。持续开展重点领域金融标准比对分析,积极转化应用信息交换、数据编码、交易报告、证券金融工具等先进适用国际标准,提升我国金融标准体系的国际协同性。
切实发挥金融标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应用。聚焦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方向,提升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网络安全等标准应用宣传;深化全球法人识别编码在跨境支付、跨境金融、跨境数字身份识别等领域应用,完善跨境法人信息服务,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服务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探索标准技术、管理、服务和模式创新,因地制宜形成定制化标准支撑方案。增强标准服务价值。畅通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规则援引标准的渠道,强化标准对法律法规等制度执行支撑;激发团体标准灵活优势,满足金融团体创新发展和自律管理需要;发挥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激励作用,让标准化程度高的企业更加受到市场认可。
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健全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优化标准研制、实施评估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探索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监督机制;拓宽金融与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联络机制。构建国际化工作网络。畅通国内外沟通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国际金融标准化创新活力,提升对国际标准贡献度;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加强标准对话交流,深化标准互认合作。夯实标准化基础能力。做强金融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促进金融标准验证、检测、认证协同发展,推动金融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标准化工作共识。引导金融机构在标准化领域配置更多资源,加快培养金融标准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全社会金融标准化知识普及宣传,着力提升全行业金融标准化素养,凝聚金融标准化工作合力,共享金融标准化发展时代成果。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