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夏:为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债券基金境外贷款香港
金融监管标准等工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为推动实现《巴黎协定》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绿色金融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国际标志。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建设,构建了市场化、多元、开放、绿色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
在人民银行积极推动下,丝路基金于2014年成立,注册资本金400亿美元,按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原则开展业务,通过以股权为主的多种投融资方式,重点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指导丝路基金完成了增资所需的公司章程修订等工作,大幅提高其投融资能力。
为促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人民银行一方面指导11家试点金融机构自主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目前规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双边货币合作,大力发展本币债券市场。截至2022年6月底,人民银行已在13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与29个共建国家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机构相继在境内发行熊猫债,欧亚开发银行成功注册了丝路主题的债券。
“一带一路”倡议是包容开放的倡议,中国始终欢迎各方共同参与,实现互利共赢。人民银行先后与国际金融公司、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截至2021年末,累计投资70余国逾200个项目,承诺出资金额近60亿美元。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合作,截至2021年末,已通过中国—IMF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举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课程班/研讨会57期,培训人数近1900人次,辐射近7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英国伦敦金融城于2018年共同发起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2年5月底,已有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3家金融机构和企业签署了该原则,资产规模超50万亿美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加速暴露。2020年以来,为支持最贫困国家应对疫情挑战,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债权国,与G20各国共同制定并实施了“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的倡议”(简称“G20缓债倡议”)。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指导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面推进缓债倡议落实工作。截至2021年底,G20三轮缓债倡议结束,中国双边官方债权人已全面落实符合缓债倡议要求的缓债申请,成为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
随着疫情蔓延,部分国家债务问题已无法通过缓债来解决,债务重组客观上难以避免。为促进新形势下官方债权人共同协调债务重组,G20通过了在个案基础上进行债务处置的共同框架,为相关低收入国家提供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共同框架下的个案债务处置磋商,促进各类债权人联合行动、共担风险,有效规避债务处置中的搭便车等问题,切实维护我债权利益。此外,中国在低收入国家申请IMF贷款方面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帮助其恢复债务可持续性、获得改革和发展所需的救助资金并以此撬动了国际社会发展融资,帮助低收入国家走出困境。
G20缓债倡议和共同框架是中国首次参与国际多边债务协调进程,充分展示了中国致力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债务行动的建设性态度,也体现了中国支持低收入国家共同应对疫情挑战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金融安全网包括全球、区域、双边及各国自身储备等多个层次。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健全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性。2000年,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10国在泰国清迈10+3财长会上通过了清迈倡议,鼓励各国根据自愿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网络,以防范短期流动性不足引发的国际收支问题,并在后续将其扩大为清迈倡议多边化(CMIM)。
各层次安全网之间的协调整合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中国是IMF第三大成员国,又是CMIM的最大出资国之一,在推动二者的协调合作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16年,中国利用担任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机制主席国和G20主席国的双重身份,成功促成IMF与CMIM开展联合救助演练,发现了联合救助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完善CMIM以及加强与IMF的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2020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与IMF的协调与合作,CMIM提高了其与IMF贷款挂钩部分融资期限的灵活性,以便与IMF贷款保持一致。2021年3月,各方同意在美元计价贷款以外,允许成员提供本币计价贷款,进一步提高CMIM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金砖合作机制下,中国推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向务实深化发展。2012年,金砖国家宣布构建金砖国家金融安全网,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给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和资本流动带来的压力。中国通过引领金砖国家的讨论,推动各方达成共识,于2015年正式建立了金砖应急储备安排(CRA),初始总规模1000亿美元,为金砖国家共同抵御风险提供了新的工具。自2018年起,中国与金砖各国开展CRA演练,全面测试CRA救助安排的有效性,切实提高金砖国家共同抵御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流动性短缺问题,新兴经济体受创尤其明显。同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BIS)提议设立人民币流动性安排,旨在金融市场波动时为参加该安排的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人民银行积极参与了该安排的设计并于2022年6月签署协议,其他首批参加方还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智利、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在有流动性需求时,参加方除可提取其出资部分外,也可凭合格抵押品从储备池中借入短期资金。此项安排不仅有助于中国加强与BIS的合作,也有助于满足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合理需求和强化区域金融安全。
展望未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这就更需要各国努力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坚持以建设者、贡献者的角色参与全球治理,深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规则制定,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