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新市民就业创业需多管齐下中国银行安全申请条件青岛额度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满足新市民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增强该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就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的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已有许多地方银保监局完善针对新市民的金融保障政策,从多方面提升金融服务新市民水平。
当前,新市民工作领域集中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作为新进入城市群体,新市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不具有该城市的户籍;另一类是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产业链末端的中低端行业,如建筑、运输、保安、餐饮服务等。总的来看,新市民就业领域多集中于竞争力低下的中小微企业。
新市民在创业过程中普遍会遇见融资困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市民刚进入城市,缺乏稳定现金流、财产以及人脉资源,是典型的无抵押、无担保、无稳定现金流人群。其次,新市民大多为信用白户,银行无法通过信用信息对其发放贷款。
新市民就业缺乏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针对该群体的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新市民就业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这类企业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新市民群体缺乏稳定的工作收入。同时,新市民刚刚进入城市生活,生活花费多依靠工资收入,缺少房产等固定资产收入,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对收入稳定的需求极为强烈。然而,我国针对新市民群体的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失业保护体系仍不完善。一旦遭受企业破产,该群体往往无法得到失业补偿。
(一)金融机构可以为新市民提供信贷支持,解决融资问题,从而助力新市民就业创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和专属利率优惠等途径解决新市民融资难的问题,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为新市民群体提供一定的扶持,简化其贷款办理流程,优化落实担保、降息政策。例如,郑州相关部门针对入郑创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提升了个人贷款额度,如果人员符合申请条件,其可同时申请国家扶持和地方扶持的创业担保贷款,合计最高不超过40万元。青岛各类银行也相继修订细化创业担保贷业务管理政策,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新市民筹集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金融部门可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助力新市民就业创业。各类银行机构采取措施拓展中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融通资金的成本,助力各类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高效地发挥促进就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青岛银保监局推动辖区银行机构科学配置信贷资源,立足职能定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面向在京注册的个体户和中小微企业推出“惠如愿·创担贷”创业担保贷款专属服务方案。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进一步也会稳定新市民人群的就业环境。
(三)金融部门可以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就业保险保障,强化关于该群体的保险保障政策,从而助力其就业创业。对新市民集中的中小行业,特别是建筑工人、外卖员、司机等职业风险较高的行业进行保险产品创新,与企业共同发展意外险等保障业务,可有效提升新市民群体就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新市民群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其在城市中的发展更加平稳长久。例如,平安产险尝试创新保险与市民工作的结合手段,发展了工作打卡即投保的模式,有效提高了新市民团体投保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同时,中国人寿针对新市民密集的建筑行业,开发了覆盖各类意外事故的保险服务。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新市民群体在就业中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其就业福利,让其更加安心在城市中工作生活。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光宇、硕士研究生李萍对本文亦有贡献)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