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
2022-10-13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是指感染血吸虫所致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血吸虫病属于我国丙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
长江流域是我国血吸虫病的主要流行区;不论何种性别、年龄和种族,人群对日本血吸虫皆有易感性;在多数流行区,通常在11~20岁感染率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血吸虫病流行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虫卵从宿主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进钉螺体内寄生,钉螺被称为中间宿主;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入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
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由于各期致病因子的不同,宿主受累的组织、器官和机体反应性也有所不同,引起的病变和临床表现亦具有相应的特点和阶段性。根据病因的免疫病理学性质,有人主张将血吸虫病归入免疫性疾病范畴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