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本解释榛木与苓草。《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孔颖达 疏:“山之有榛木,隰之有苓草,各得其所。” 朱熹 集传:“贤者不得志於衰世之下国,而思盛际之显王,故其言如此。[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释(1).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后汉书·荀彧传》:“今鑾驾旋軫, 东京 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 唐 王勃 《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林院榛芜,轩堂委寂。” 明 吾丘瑞[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释古代妇人服丧时束发用的榛木簪子。《仪礼·丧服》“恶笄者,櫛笄也” 汉 郑玄 注:“櫛笄者,以櫛之木为笄,或曰榛笄有首者。”按,《礼记·檀弓上》:“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 孔颖达 疏:“[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释榛子肉。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阅读全文:]
摘要: 基本解释亦作“ 榛薉 ”。1.丛生的杂草。《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故力征以勤世,援华英而不遑,岂暇脩枯籜於榛秽哉!” 唐 柳宗元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於是刳闢朽壤,翦焚榛薉。”(2).喻邪[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