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经指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 1、
- 2、
- 3、
三藏十二部经指哪些?
三藏十二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法华经》、《华严经》。
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三类。十二部全名是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把所有的经典归纳起来,将它分为十二种类别,十二种方法、说法,就简称十二部,并不是十二部经典的意思。
经藏是梵文的意译,主要是讲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说教以及言行,大多佛经属于这一类,比如《无量寿经》、《金刚经》等。
律藏主要讲修戒的部分,讲的是佛弟子的戒律以及教团规则,比如《四分律》、《梵网经》等。
论藏主要讲修慧的部分,一般是佛的弟子所说,比如《俱舍论》、《十二门论》。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就叫三藏法师。
何谓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十二部经指哪些?
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注意:
十二部经当中,如果是讲契经、重颂、孤起颂,孤起颂就是讽颂,这是依据经文的形式来说的,方广是指大乘来说的,而其他是指的经、律、论的内容,并非所有的经典都有十二部。如果是南传的经典,没有十二部,南传的经典只有九部,少了哪三部呢?少了后面这三部,自说、方广还有授记。
因为,南传的经典就有如我们的四部《阿含经》没有自说。四部《阿含经》,《四阿含》都是由弟子问,世尊来回答。南传的五部经没有自说,也没有方广。南传的五部经跟《四阿含》一样,没有讲大乘的这些理论,也没有授记成佛这回事。
佛经里的"三藏十二部"是什么意思?
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②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③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④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⑤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⑥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⑦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⑧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⑩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⑾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⑿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今将三藏十二部,简单介绍,教你们先有个印象。希望你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