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百科  > 中医百科   > 

督脉经穴

2022-10-13   
1 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governor vessel)为经脉名。奇经八脉之一。代号DU。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2 督脉腧穴 2.1 本经腧穴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肉缝间。 2.2 特定穴 2.2.1 络穴 长强 2.2.2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 ● √ √ 阴交 √ ● 会阴 √ ● √ 横骨 √ ● 大赫 √ ● 气穴 √ ● 四满 √ ● 中注 √ ● 肓俞 √ ● 商曲 √ ● 石关 √ ● 阴都 √ ● 神庭 ● √ √ 水沟 ● √ √ 百会 ● √ 脑户 ● √ 风府 ● √ 哑门 ● √ 大椎 ● √ √ √ 陶道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 ●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 后溪 √ ● 3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督脉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㖞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㖞、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