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质量
1.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一主营业务收入净额&pide; 平均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出企业单位资产创造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体现企业在一定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全面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来说,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得越好,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就越多,资产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周转速度就越快。
2.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的另一主要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一主营业务收入净额&pide;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100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即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周转率越高,表明流动资产创造的收入多,实现的价值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就强,流动资产的质量就高。~ 般来说,流动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资产的利用上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合理持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回收快,存货周转快。
3.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类重要资产, 在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关系到企业的赢利能力。所以固定资产营运效率如何,对企业至关重要。固定资产周转率就是用来反映其利用效率的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一主营业务收入净额&pide;平均固定资产净值×100%。企业要想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就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当、结构合理。规模过大,造成设备闲置,形成资产浪费,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下降;规模过小,生产能力小,形不成规模效益。
4.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应收账款周转率一主营业务收入净额&pide;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天&pide;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周转率高,表明企业收账迅速,账龄期限较短,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因此,应收账款的周转率高,代表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当然,周转率太高,也不利于企业扩大销售,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5.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补充说明,是评价企业从取得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等各个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存货周转率一销售成本&pide; 平均存货×100 ,存货周转天数一360天&pide; 存货周转率。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金额比重大, 而且增值能力强。因此,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越高,则存货积压的风险就越小,资金使用效率就越高,存货质量高。相反,存货周转率低,说明企业在存货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存货质量较差。
三、资产结构评价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各类资产之间构成的比例关系。资产运营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资源配置是否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内在需求,因此资产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
1.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流动资产比率一流动资产&pide;资产总额×100% 。流动资产代表企业短期可运用的资金,相对而言, 它具有变现时间短、周转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流动资产的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越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但是,通常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获利能力弱,因此过高的流动资产比率并非是好事。
2.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是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比率一固定资产&pide; 资产总额×100% 。固定资产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比率过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受到限制,形不成规模经济,会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影响总资产的获利能力。但是若固定资产比率过高,超出了企业的需要,其增长超过了销售的增长,不但会影响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而且也会对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企业生产用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应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生产用固定资产应全部投入使用,能满负荷运行,并能完全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应能确实担当起服务的职责。企业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过大,会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从而降低总体固定资产及总资产的质量。
3.非流动资产比率。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 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比率是指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非流动资产比率一(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pide; 资产总额×100 。非流动资产代表企业长期可使用的资金,需经过多次周转方能得到价值补偿。过高的非流动资产将导致一系列问题:一是产生巨额固定费用,增大亏损的风险,二是降低了资产周转速度,增大了营运不足的风险;三是降低了资产弹性,削弱了企业的相机调整能力。因此企业应将非流动资产比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好。
四、资产项目分析
除了利用上述指标对企业资产做出相应评价外,我们还应该对每一种资产逐一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评价资产的质量。在对资产项目进行逐一分析时,应该把握以下问题:
1.应收项目的坏账问题
应收项目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由于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应收项目的资产注定要以低于账面的价值量进行回收。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该类资产的质量。
2.部分资产的减值问题
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在期末可能会发生减值,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准确与否也将影响该类资产的质量。
3.部分资产的增值问题
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原因,企业的资产按照企业取得该资产时的成本列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一部分资产的实际价值已经超过原来的列账成本。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在未来增值,如企业的房地产;由于非流通等原因未能在账面上体现其巨额增值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一旦实现销售就可产生利润但目前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产成品、半成品等。
4.纯摊销性的“资产”
纯摊销性的“资产”,是指那些由于应计制原则的要求而暂作“资产”处理的有关项目,包括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这些资产一般不能为企业未来提供实质性帮助,没有实际利用价值。
5.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主要包括:
第一, 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第二,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第三,已经研究和开发成功的成果。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一般作为支出当期的费用处理。这样,已经研究和开发成功的成果,将游离于报表之外而存在。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重视研究和开发、历史悠久的企业。
以上分析是从资产的获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以及资产结构分析、资产项目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评价资产的质量。在具体评价资产质量时,应注意对上述指标和因素的综合运用, 因为这些指标和闵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如果一个企业只有部分指标和凶素表现较好,而其他指标和因素表现较差,那么这个企业的资产的质量也很可能存在问题。
例如,一个企业的营运能力指标较强而获利能力指标较差,表明该企业只有效率而无效益,说明该企业的资产在做无效运转。如果一个企业流动资产的比率较高,同时流动资产周转率又较低,很可能说明该企业的流动资产过剩,超过了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其资产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较高的运营效率、合理的资产结构、金额较大或较重要的资产项目不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时,才能说明该企业资产质量较好。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