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舍人
余准太和四年七月十三日敕处分。
景福二年十月。以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李磎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宣制日。水部郎中知制诰刘崇鲁。抱其麻哭之。奏云。李磎奸邪。协附权幸。不合为相。乃左授太子少师。时宰相薛昭纬与磎不协。密遣崇鲁沮之。
中书舍人 - 明代
中书舍人——蔡京
明朝舍人分为中书科舍人、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5种,均为从七品。其中,中书科本不称科,因与六科均在午门之外,官署相联,时人习惯称之为科。署中设20人,不分长贰,以年长者一人掌印,称“印君”。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文华殿舍人,掌奉旨书写书籍。武英殿舍人,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内阁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总之,这些舍人实际任务只是照例书写诰敕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重要职权。
从其沿革看,洪武间,置承敕监、司文监、考功监,参掌给授诰敕之事。永乐初,命内阁学士典机务,诏册、制诰皆属之。誊副、缮正皆中书舍人入办,事竣辄出。宣德初,始选能书者处于阁之西小门,谓之西制敕房。诸学士掌诰敕者居阁东,具稿付中书缮进,谓之东诰敕房。至于直文华殿东房、武英殿西房的中书舍人,最初为内官之职,继而以中书分直,最后则选择能书者充任。
中书舍人来自两方面:由进士部选者,得迁科道部属,其直两殿,两房舍人,不必由部选,自甲科、监生、生儒、布衣能书者,俱可为之;不由科甲者,初授序班,及试中书舍人,不得迁科道部属,后虽加衔九列(卿),仍带衔办事。
中书舍人 - 清代
清顺治初年,设中书科,专司缮写册文、诰敕等文书。官员称中书科中书,去掉“舍人”二字,但人们仍习惯旧称。雍正时隶属于内阁。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置满中书2人、汉中书4人、笔帖式10人、供事8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设管中书科汉内阁学士1人。次年,改“管”为“稽查”,增满内阁学士1人。中书科中书只以荫生、贡监补授,至于内阁中书,则几乎是非进士不可。
中书舍人 - 人物
朱孔易,名寅,字行,后更字廷辉。以擅长楷书并能书写方丈大字闻名于世。明永乐初,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因书写朝廷文书和圣旨的需要,下诏征召书法精妙之士,朱孔易被地方官员层层推荐,选入翰林司。此时,明成祖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决定迁都北京。永乐五年,开始征集全国工匠,修筑北京城,并建造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明成祖听说朱孔易“方丈字”写得好,遂专门召见,命他当场书写“大善殿”匾额,朱孔易当着皇帝的面,手执巨笔,不慌不忙,濡墨挥毫,不一会功夫,一副“矩度风韵,伟然杰出”的大字匾额就呈现在皇帝面前,成祖龙颜大喜,即日封他为“中书舍人”,成为我国以书法精妙而获得官职的第一人。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全部建成,许多匾额是由朱孔易书写的,他为故乡朱泾镇留下了永恒的骄傲。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