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
能分期分批地实现,而不能像政治革命那样搞全面出击。因此,要完成改革的各项目标就必须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政治改革的作用
1、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和保持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稳定。
政治改革的首要作用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政治改革既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方式。考察历史上的各次政治改革,每一次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消除了一些社会利益矛盾。诸如: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缓和或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利益矛盾;通过改革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从而缓和了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改革凋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结构,把新生的政治力量纳人到自己的政治权力体系中,从而避免统治阶级与新生的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改革,争取到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对现存统治格局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消除了社会利益矛盾,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冲突,从而较好地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成功的政治改革可以避免剧烈的政治革命和剧烈的社会震荡。
2.能够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的又一重大作用是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诸如:通过法律法令的修改,重新界定或确认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和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益;通过政治组织及有关制度的改革,改变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各政治团体。组织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政府体系的关系;通过行政制度、行政机构的改革,调整各机构、各部门的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行政手段,完善行政功能;通过人事制度的改革,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对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督;通过选举制度的改革,扩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所有这些改革,能够健全、完善和革新政治体系,巩固和加强现存的政治统治。
3.能够克服政治生活的弊端,促进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地发展。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期,其政治生活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弊端。例如:封建社会的奸臣掌权,派系纷争,横征暴敛和封建特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党派纷争,行贿受贿,营私舞弊和彻情枉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和行贿受贿等等也时有发生。要清除这些弊端,其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改革,不仅可以遏制和消除某些弊端,而且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克服和防止一些弊端的出现和滋生。英国政治家利顿指出:“改革是对滥用权力的纠正”。(伍天冀、杜红卫编译:《中外政治格言集萃:政治的智慧》第116页,警官司。教育出版社)因此,改革不仅可以遏制特权和纠正权力的滥用,而且可以遏制和消除政治生活中的其他弊端,从而促进国家和政府的政治生活正常化。
4.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一样,也是推动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首先,政治改革能够推动政治的发展。从政治改革的实践来看,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完善政治制度,健全政治体制,消除政治弊端,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环境,从而推动政治的发展。其次,政治改革能够推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能够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改革后的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整个上层建筑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觉地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在英语中虽然是同一个词,但是政治改革和政治改革决不是一回事,政治改革究其根源,它是在政治革命基础之上的改良,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整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
要想准确地把握政治改革的涵义,首先应明白改革的涵义。所谓改革,就是指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按照哲学的观点解释就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对事物的“扬弃”。“扬弃”既不是抛弃,也不是改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做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数量的变化。而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革。比改良更广泛、更深入,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比,不仅有量的变化,也包含了部分质变。但又不像革命那样激烈彻底,不构成社会整体的根本性质变。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根源于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具有不同利益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对比发生变化,进而要求对政治权力关系进行调整;二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产生新的利益,代表这些新的利益要求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要求对原有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改革。从其外部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关系的变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家利益矛盾的发展以及政治秩序的变化等,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使政治改革发生。
政治改革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在利益关系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阶层、集团和政党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政治权力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利益变动基础上的政治力量变动状况,制定相应措施,以适应新的力量的对比结构,并通过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政治统治集团根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治权利关系重新界通过对各阶层政治权利不同程度的认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政治改革往往要落实在政治体系的变动上,因此可表现为政治体系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变革。而政治体系变革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例如,法律法令的修改、政治组织制度的改革、议会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行政制选举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等等,因此,政治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不同于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剧的社会转变,因而政治改革应该在和平的方式下,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而不是为了消灭它。不论如何变革,都必须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这个前提,就不是改革。这里的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是指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任何时代的政治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利益结构、政治制度和政策调整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但绝不会在涉及自己统治的根本基础的问题上作出让步。政治改革是由社会经济和利益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的经济和利益的变化与发展,往往是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方面体现出来的,从而引起经济改革,使经济利益关系、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社会成员对于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关系要求进行相应地调整,这就使得社会政治关系的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改革,即经济改革常常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当然,先导也不意味着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一定是先进行经济改革,事实上,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又经常是交叉进行的。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