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引江济汉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在湖北境内工程已全面启动,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朝着‘南北双赢’的目标迈出关键的一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开工仪式上说,“尽早发挥其工程效益,对推进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西线工程】
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即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一)输水工程 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枢纽工程、穿黄河工程。1.输水河道 引水口有淮河入长江水道口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口六圩两处。输水河道工程从长江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51km,穿黄河段9km,黄河以北490km。分干线总长740km,其中黄河以南665km。输水河道90%利用现有河的萨法范德萨道。 2.泵站枢纽 东线的地形以黄河为脊背向南北倾斜,引水口比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m,穿过黄河可自流到天津。 黄河以南除南四湖内上、下级湖之间设一个梯级,其余各河段上设三个梯级。黄河以南输水干线上设泵站30处;主干线上13处,分干线上17处,设计抽水能力累计共10200m3/s,装机容量101.77万kW,其中可利用现有泵站7处,设计抽水能力1100m3/s,装机容量11.05万kW。一期工程仍设13个梯级,泵站23处,装机容量45.37万kW。 黄河以北各蓄水洼淀进出口设5处抽水泵站,设计抽水能力共326m3/s,装机容量1.46万kW。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的特点是扬程低(多在2~6m)、流量大(单机流量一般为15~40m3/s)、运行时间长(黄河以南泵站约5000小时/年),部分泵站兼有排涝任务,要求泵站运转灵活、效率高。3.穿黄河工程 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通过多年地质勘探和穿黄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湖闸至位临运河进口全长8.67km,其中穿黄河工程的倒虹隧洞段长634m,平洞段在黄河河底下70m深处,为两条洞径9.3m的隧洞。第一期工程先开挖一条。(二)蓄水工程 东线工程沿线黄河以南有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略加整修加固,总计调节库容达75.7亿m3,不需新增蓄水工程。黄河以北现有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可继续使用,天津市团泊洼和河北的千顷洼需扩建,并新建河北大浪淀、浪洼,黄河以北五处平总调节啊范德萨库容14.9亿m3。(三示范带sdf)供电工程 黄河以南有泵站30处,新增装机容量88.77万kW,多年平均用电量38.2亿kW·h,最大年用电量57.5亿kW·h。第一期工程有泵站23处,新增装机34.32万kW,年平均用电量19亿kW·h。(四)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总体规划 一期工程 土(石)方工程 (亿m3) 7.76 3.04 其中黄河以南 (亿m3) 5.33 1.76 混凝 士大夫撒土 (万m3) 529 143 新增泵站装机 (万kW) 92.18 34.41 新建输电线路 (km) 1326 1282 永久和临时占地 (万亩) 33.91 30.2l 房屋拆迁 (万间) 7.6 7.6 按1993年价格估算,东线工程投资约200亿元。第一期工程约94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在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汤、禹、杏三山之间。是辣椒的盛产地。被中外水利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渠首”的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
陶岔是南水北调源头所在地,在那个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中国地图上是难以找到的,更甭说上世界地图了。
可是,就是这个连淅川多数山民都不知道的小地方,自从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后,几乎一夜之间,便出了名。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天气的时候,用的那个画面就是陶岔。
【工程效益】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农业76.76亿m3。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生态环境】
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等。中线工程引起汉江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生态影响已超乎“专家”理解范围。
【中线移民大事记】
★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
★ 1959年1月,淅川县确定上集为新县县城城址,1970年底前县城居民陆续迁至新城。
★ 1966年3月2日至4月5日,淅川县首批外迁移民14868人搬迁完毕,分别安置在原湖北省钟祥县大柴湖区和原荆门县。
★ 1967年11月18日,丹江口水库落闸蓄水。月底,淅川县马镫镇以下被水淹没。
★ 1969年5月4日至23日,鄂、豫两省在武汉举行丹江口水库移民联席会议,提出了“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就地后靠自安”的办法。自此,淅川移民不再跨省安置。
★ 1970年7月29日,丹江口大坝浇筑至162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 1971年5月,河南省博物馆、长江委考古队河南分队与淅川县考古队联合发掘宋湾下王岗古文化遗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 1971年11月,淅川旧县城全部被库水淹没。
★ 1972年10月2日,丹江口---淅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始施工,1973年10月23日,丹江口水电站向淅川供电。
★ 1985年10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丹江口水库,并作出了“库区发展旅游也很有前途”和“要发展山区优势”等重要指示。
★ 1992年6月21日至23日,由国家原计委、水利部、长江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考察组对丹江口水利枢纽进行考察。
★ 1996年10月31日,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在时任河南省省长马忠臣等领导的陪同下,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的水量、水质情况。
★ 1997年1月25日,长江委,省市移民办、淅川县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将淅川县滔河乡姬家营、老人仓村和淅川县老城镇狮子岗村作为外迁试点村,总迁人数3620人。
★2009年8月1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从16日开始陆续从调水源头河南省淅川县迁出,这标志着中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移民正式开始搬迁。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
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9月26日发行《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纪念邮票(小型张)1枚。这是我国第一套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纪念邮票,反映了国家重视这项工程的开展。邮票详情如下:
志 号:2003-22J 图序 图名 面值 发行量
(1-1)J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纪念 8元 840 万枚
邮票规格:30×50mm
小型张规格:126×80mm
版 别:影写
设 计 者:陈楠
责任编辑:刘继鸿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